学会简介
儒家道德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还关系到就业和工作。然而,现有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外在教育和自我保健,属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技术层面。忽视了道德健康教育的内在关键影响因素,效果不明显。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诚是自我和谐的基础,行善是与他人和谐的关键,责任是与社会和谐的核心;
儒家道德思想的锤炼方法包括:慎重、节制、自省。这些内容和方法与高职学生道德健康教育高度契合。将儒家道德思想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
道德健康;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1。忽视道德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缺陷

(1)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外部技术指导,忽视道德健康教育。面向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道德健康的提出,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更要关注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伦理道德。一旦没有道德引导,个体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处于混乱状态,心理健康根本就达不到。因此,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基本条件。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大学生在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压力时,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少出现心理困惑等问题。相反,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等问题。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道德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出​​版教材来看,近年来教育部出版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没有一本教材安排道德健康这个模块,甚至没有一章讨论道德健康。其次,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保健方法的学习和具体问题的指导为主。道德健康没有被列为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 从道德健康的角度来看,关于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指导很少或根本没有。第三,从心理咨询活动来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很少从道德健康的角度启发和指导来访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2)当前高职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忽视自身道德健康建设。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心志正直,言行一致,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论语》曰:“仁者无忧”,可见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身心健康的价值。通过对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人们普遍发现并不断意识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与个体价值观的偏差密切相关。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容易让人精神上空虚,而且还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生产。马斯洛警告人们:“价值观的丧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终极慢性病”。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儒家传统价值观持相对有利的态度;
倾向于遵循谦逊、礼貌、和谐合作等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当前高职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未能经常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也就是说,高职学生通常不太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般只有在出现心理困扰时才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种被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念,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改善。其次,高职学生缺乏道德健康意识,未能从道德健康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自己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证明,道德修养、价值观、理想信念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来看,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不协调、环境不适、情绪受挫、人际交往混乱、学习压力、就业困扰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道德健康密切相关。从内部看,主要根源在于自身道德健康状况。三是高职学生未能从道德健康的角度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面对心理困惑和挫折时,大多数学生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通过外部发泄或倾诉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少数学生会压抑自己。尽管如此,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提到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2。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保健的契合度分析

(1)从内容上看,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1、真诚是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基础。真诚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真诚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因为真诚的人无忧无虑,内心没有压力,感到真正轻松,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因此,在心理保健方面,高职学生应该学习和借鉴儒家圣人关于“诚”的思想,让自己变得真诚。 《中庸》曰:“诚无利害”,《大学》曰:“诚于中,显于外”,《孟子》曰:“反身诚,无大乐。”心诚,则人的行为真实自然;心诚,则人的行为自然。
如果心不真诚,人的行为不仅会欺骗别人,也会欺骗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实、真诚。只有这样,人生的幸福才有保障。 2. 仁慈是心理健康和人类和谐的关键。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学生越认同人性本善,其消极心理越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人际交往中,善良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心态平和、从容,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大学》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论语》提出“师之道唯忠恕”,《孟子》说“以善养人” 。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以德养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高职学生要懂得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激发自己善良的本性,与他人友好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责任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适应是否积极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人本质上是社会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一个人能否成功适应社会,与个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促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儒家道德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责任意识,它从“仁”的内在美德出发,表达一种履行义务的责任感。 “求物、求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生不断发展的具体过程。高职学生要自觉强化社会集体观念,努力参与社会进步和集体发展,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与社会的和谐水平,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2)从方法上看,儒家道德思想训练方法与高职学生心理保健方法密切相关。 1、谨慎独处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关注他在别人面前的言行举止,更要关注他在没人注意时的表现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学习和借鉴儒家慎独之道,是一个道德健全者的必修课。 《中庸》曰:“隐者不显,小者不显,君子独行应慎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别人的监督,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要求。在心理保健方面,高职学生要学习和领会慎独的真谛,积极运用慎独的方法,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让道义永远与自己同在,从而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2、节制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心理各方面的表现是否“适度”。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不同情境时,自身的心理状态表现是否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儒家道德思想非常强调中庸。这种中庸意识不仅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保护心理健康。 《中庸》俗话说“喜怒哀乐不表于中,表露皆于中,谓之和”。当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通过外在表现出来时,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中”。它被显示但保持在相同的程度。这种状态称为“和谐”。一方面,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必须符合自己的本性;另一方面,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必须能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只有这样的喜怒哀乐,才符合节制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真正理解适度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运用。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懂得如何合理、灵活地处理,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中立、平和”的心理表现,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3、自省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自省就是每个人都要学会反思自己的一切表现,进行自我调整,懂得自律、自控。人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不仅要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论语》说:“我每天省察自己三遍。” “见贤人,思己;见贤人,思己”。 《孟子》说:“凡事不成的人都会归咎于自己。”高职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真正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学会通过深入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加强自律、自控。我们要学会以他人为镜子,深刻剖析自己,进行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缺点,净化心灵。

3。儒家道德思想融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思想本质,加强以道德健康为核心的心理保健。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都是由道德生活障碍造成的。第一,提高对儒家道德思想地位的认识。儒家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人的“德”,认为人的“德”作为价值的主体,是评价一切事物最重要的指标。 《大学》俗话说“大学之道在于清德”、“明德”,主张每个人都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锤炼,激发和弘扬人性中正直、美好​​、善良的品格。其次,加强对儒家道德思想内容的研究。儒家的道德有不同的层次。《大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德修包括修身之德、处事之德、治人之德、待人之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德。具体来说,主要属于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天地道德。比如,培养“孝、忠、恕、勤”的个人道德,培养“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三、编写《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保健》教材。基于儒家道德思想在心理保健中的价值和意义,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编写了《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保健》教材,了解儒家“修身养性”的理念。 ”、“锤炼道德”、“重实践”,学习儒家的“诚”、“仁”、“责”的理念,掌握儒家的“自省”、“慎”、“中庸”的方法,加强加强道德健康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学习优秀儒家文化的氛围,以永恒修身的理念对待心理保健。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身性”尚未根植于高职学生的观念中。造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高职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儒家圣人一直认为修身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认为修身必须持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 《大学》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切以修身为本”,必须“日日更新,日日更新,日日更新”。因此,有必要按照“三育”的要求,加强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和渗透。首先,新生的全面教育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生入学时,我们对新生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启发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道德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因子。与个人修养、家庭美德等联系起来,孩子们共同进步。其次,全员教育从每一位教师做起。各科教师以孔子为榜样,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他们围绕职业道德,从德、智、体、艺、劳等方面进行儒家道德思想的渗透教育。三是全面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等,开展儒家道德思想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并设置专题,教育学生进一步认识其重要作用。儒家道德思想在心理保健中的应用.并通过深入学习儒家道德思想,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心理健康。 (三)践行儒家道德思想的实际行动,以重在运用的理念指导心理保健。调查发现,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宣传等理论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并不突出。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个人实践是修养道德的主要途径。只有不断地修养,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就像讨论、研究、打磨”充分肯定了个人实践的意义。人的修身就像骨器的加工,必须先“切”,然后再“切”;
也如玉石的雕刻,“切”后还要“打磨”。首先,心理放松训练中应渗透儒家伦理的宁静思想。儒家道德思想将冥想或疗养视为最重要的修炼技巧。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静”的基本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训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精神卫生保健得到加强。其次,加强儒家​​道德思想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的运用。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在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特别是在面临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重从心理困扰的角度分析心理困扰的原因。道德修养。并引导学生学习和学习儒家道德思想,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服心理困惑。三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加强儒家道德思想的学习和交流。每年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社会研究实践活动等活动,包括儒家道德思想专题讲座、微论坛、沙龙等,学习儒家道德思想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保健中的具体运用。职业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

[1]陈才军.论语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7.

[2]张静,李曼迪.传统儒家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教育,2012(7).

[3]邓泽君.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总体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4]宁薇薇,陈莉,徐健,马悦德,张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罗明春,黄西廷.苏丹。儒家文化对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红石榴范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