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数学课专家报告会学习体会
--本真数学课堂 本色教学研究
2014年11月16日,周六,很荣幸在z一小聆听了z老师那“安静”的数学课以及精彩的报告。深深地被这略显不同的公开课打动了。朱老师没有夸张的语气,没有花哨的课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做着--开始的时候,我还感觉有点不以为然,没想到越听越感觉出味道。下午的讲座更是对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提出了一种非常好的思路。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却让人收获很大,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周末。下面就学习收获结合自身的教学教研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数学课还有这样冷艳的一面
在网上看过朱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一课,就为他那精巧的设计而喝彩。那节课上就围绕一幅数轴图,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都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没想到,这次没出家门,就可以一睹朱老师真人风采,非常开心。
朱老师的课给了我两个感受:
1.意外
朱老师执教的第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从两个乘法算式入手,逐渐引出用1和2组成的所有加法、减法和除法算式,让孩子们在疑惑中开始探究之旅。因为像1-2和1÷2这样的算式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东西,打破了他们原来认知结构的平衡,同时也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折出一个分数后,都要摸一摸它的大小。并且在同一面上,让学生分几次折出不同的分数--当这满张纸上都布满方格、写满分数时,在学生不断摸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分数的大小后,最让人惊奇的是原来用意在后面,学生竟然可以生发出那么多的分数加减乘除算式!这些算式完全来源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直观图中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写出来的,这些算式表达的都是学生对这些分数意义的直观理解,而不是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这些普通老师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第一次见,所以非常惊叹。
2.安静
朱老师在两节课中都不止一次地要求学生“静静地想一想......”“独立思考,写一写......”,这都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朱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虽然是在安静地想,思维却是无比的活跃。从呈现结果上可以看出,孩子思维之门被朱老师打开的盛况。--这是一般老师所不太敢尝试的,因为在我们的字典里,似乎学生安静下来时间稍长一点,马上就跟要冷场了似的,特别是在参赛课中,普通老师没有几个敢于这么给学生时间的,大家都忙着让课堂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样子,孩子能够手里有东西操作,汇报时气氛热烈一些,给人感觉很热闹--不管结果如何,似乎是经历了一个体验的过程。但是今天,在朱老师安静的课堂上,却让我们看到了体验的另外一个涵义,学生安静地思考、汇报,其中蕴含着学生活跃的思维,给了学生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
反思我们的课堂,多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多的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这样对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效果会更好一些,特别是低年级,最好还是以生活为载体,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有的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大,当我们苦苦寻找着情境贯穿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像朱老师这样从数学本身出发,忽略了数学内部的结构对孩子来说一样有吸引力。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抛开了热闹的外衣,还有冷艳的一面。
二、教学研究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朱老师的讲座比课更生动,他所有的语言都透出一股坦诚、热情,我被他感染了。听着朱老师的讲座,我有一种深深的冲动,也想做一个数学的忠诚研究者,把数学、学生和课堂研究到底。特别是听一小刘校长介绍朱老师连教育局副局长都辞了,就做一位数学老师的时候,我真是心潮澎湃,我这个小小的业务教干何足挂齿,我也可以不做这个,就专心地做一个好数学老师,影响和带动本学校本学科教师研究数学、研究教学......
1. 研究数学教学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不仅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还可以从数学角度,数学的源头出发。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自己发展过程中遇到矛盾而开始的。由此为我们以后再研究课堂教学时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不一定非得局限在生活中,更可以从数学本身出发去寻找数学发生发展的足迹,特别是对高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出发点可能会更有效。
2.校本教研档案的留存显示着学校的积淀
从朱老师的讲座中,让我明白了校本教研中的档案留存有多么的重要。当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组织老师们进行教研活动时,更多的只是安排具体的活动而已,没有纵向地思考过,如何让我们的研究能够每年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让研究发展成为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的延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如我们能够有心做好这样的档案留存,将对学校的校本研究会有巨大的作用,老师们也不用每年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徘徊--反思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每年的活动看起来也林林总总感觉不少,如果每个学期的都放在一起看的话,似乎每个学期都是如此--这也是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学校似乎都是这样安排的,大家只是注重了当前学期的活动开展资料的整理,看不到与以往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集体备课,每年都是随意定主题,组织老师们参与活动,制定单元计划和规划重点课时备课,每年都如此。确定的单元也是随机的,没有考虑领域和课型的规划,仅仅是活动而已。
听了朱老师的讲座,对我们以后的教研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再安排教研活动时有计划有规划,要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安排内容,下一个学期再安排时要考虑与上一个学期安排的活动之间的衔接或者联系,假如还是安排这个内容,以往已经研究过的就可以放一放,再往深层次延伸,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
3.一节课的研究引领学科的发展
朱老师讲的《一课研究》对我的触动很大,朱老师团队已经开发出的系列著作引起了我的关注。面对一节课,我们可以从不同纬度去研究,每一节课都能够有多种解读和演绎,所以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从一节课入手,引领老师们进行同课异构、深度剖析,直至把这节课研究透,这样一节课一节课地研究,用这节课承载着不同的领域、不同课型、不同结构的内容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让老师们对数学有更深刻地了解,在研究中成长地更快。
4.骨干教师的成长需要技术
骨干教师怎么才能聪明起来,唯有读书,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自信。书中可以寻找到好多东西,来解读我们的问题、困惑,让我们有更充分的底气去面对自己的职业。
对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安静思考的空间,不要打扰他们的注意力--这一点,真是深有体会。朱老师举的例子就好像是在我们课堂上看到一样,我们这些一线普通的教师,好多属于老母鸡类型的,课堂上会不住声地提醒孩子注意这注意那,大量的提示让孩子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起来,也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思考了。
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把握,听朱老师的讲座,豁然开朗。在数学教学中,不同的课型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比如新课教学中,应该大量给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让孩子真正参与这个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那就要大量地有针对性地练,好好设计练习题,确保学生不仅在练习中能够熟练掌握新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应对考试中也能够应对自如。作为骨干教师,应该不仅仅会上新课,练习课同样也能练得很精彩。
从课堂到研究,朱老师娓娓道来,我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报告会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我们可以从专家课堂上、研究中学到好多东西--让我们欣喜地感觉到专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成果也是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做研究同样有着指导意义。接下来,要做的研究那就从课堂开始,注重研究的纵向联系,让我们的研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研究落到实处,真正让研究成为老师们成长的踏板。